学院新闻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专访哥大新闻学院研究生、交大新闻传播系系友陈莺迁

阅读:27417 发布于:2016-06-20 15:42

从交大到哥大,从上海到纽约,从热爱故事的小女孩到奋斗在一线的电视记者,这六年见证了陈莺迁的成长,蜕变,以及不变的独立与勇敢。

上海时间6月17日上午10:02,纽约时间6月16日夜晚10:02,连接这两座城市间14000公里距离的不只是迪斯尼,还有对新闻的梦,对理想的追逐——记者采访了在太平洋两岸始终执着于新闻理想的系友陈莺迁学姐,倾听她的故事。

 

知道陈莺迁,是因为在刚刚落幕的2016年好莱坞国际独立纪录片电影节上,陈莺迁凭借纪录片《Waack 4 me》一举摘得最佳学生记录片奖和最佳文化纪录片奖两项大奖。照片上的女孩言笑晏晏,手捧两座小金人,我隔着屏幕似乎都能被这样的自信和喜悦所感染,忍不住嘴角微扬。

blob.png

陈莺迁在好莱坞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学生纪录片奖和最佳文化纪录片奖

 

陈莺迁告诉我,《Waack 4 me》创作耗时约一年,在这期间,经常扛着50多斤重的设备奔波于不同城市,白天还要在CNN实习,很多时候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更让人着急的是,有时,事前签好合同的被采访者还中途退出……

谈及这些,陈莺迁有点轻描淡写,好像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她说,真正的关键在于需要花时间慢慢培养起被采访者对自己的信任感,“纪录片和采访不一样,普通人一般都不知道怎么面对镜头或者根本抗拒镜头,我们需要有一段时间和他慢慢磨合,让他在镜头前展现出真实的自己。”

 

陈莺迁的才艺绝非只局限于学术和新闻领域。

事实上,曾经担任过交大525街舞协会会长并拿过舞蹈奖项的她对舞蹈艺术一直颇有自己的见解——这甚至成为自己纪录片《Waack 4 me》的灵感来源。

她说,当Waacking第一次登上美国同性恋社区的舞台,当Waacking舞者在起舞时超脱了自己的性别角色,当曾经备受歧视的 Waacking街舞在当代走向复兴……陈莺迁和她的搭档开始思考其所反映的沉重话题,她们开始了解拥有不同性别、种族和文化背景的Waacking舞者们在追随理想和自由时所面临的挑战,开始探讨这一舞蹈所折射的种族问题、LGBT群体现状,以及个体在向社会自我表达时所遭遇的挑战这一哲学议题。

 

如果说,十数年来陈莺迁对各类艺术的修行成就了她能够更好诠释故事的积淀,十多个国家的游历和印度的志愿服务经历让她站在更为广袤的舞台上架构故事,那么在交大的求学生涯,则给予了她最初的灵感来源和交流平台。

大三一整个学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交流的经历,让陈莺迁收获的不仅仅只是各类课程的专业知识,更有美国一流大学带给她的刺激和提升,使得她对新闻、对纪录片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思考也进入了新的境界。她选择并如愿以偿地在毕业后赴哥大新闻学院纪录片专业继续深造。

 

blob.png

陈莺迁与拍摄搭档Ony在哥大新闻学院纪录片电影节上回答观众提问

 

“哥大新闻学院的中国留学生寥寥无几,纪录片专业甚至就我一个人。在美国读新闻,很多时候会感觉自己语言根本不够用,何况还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问题。但是,做新闻是了解一个社会最直接的方式。”

哥大新闻学院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新闻学院,自然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得天独厚的人脉资源。哥大的另一特点,在陈莺迁看来就是“学院派”,她说,“毕竟哥大可是普利策奖的起源地,非常注重新闻客观和公正,也要求极高的文字功底。”

陈莺迁在哥大读研究生时,其实某种意义上已经可以称之为实习记者。教授是学生的编辑,学生按照老师分配的任务和搭档跑新闻、出稿件,与真正意义上的专业记者并无多大差别。就这样陈莺迁由易至难一步步深入,逐渐将自己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心得体会融于其中。

做到这一切并不容易,尤其是如果你需要像她一样在报道联合国大会时一天做完15个采访,或者在CNN记者播放完直播片段后直接发稿供主持人用。记者是无冕之王,但肩负的责任却远重于皇冠。这种常人眼里的辛苦劳累的拼搏,陈莺迁却乐在其中,因为一切出自本心,一切出自热爱。

陈莺迁在CNN纽约新闻中心实时报道2015年联合国大会

 

陈莺迁在2015年联合国大会采访非洲外史团

 

陈莺迁采访报道美国外交部和联合国关于品牌战略传播的会议

 

 “新闻非常需要实践,真正找到新闻点还是得靠和社会打交道,但是我们也需要国内的本科教育作基础。”谈及自己在交大读书的感怀,陈莺迁如此感慨到。“交大的新闻系比较博、广,能够激发你的兴趣,你以后可以选择从事新闻工作,也有机会做市场营销……以及交大对技术还是有挺系统的培养和训练的。而哥大则专注新闻文字,当然近年来也在逐渐向多媒体转变,开始着重于影视和可视化数据。”

 

陈莺迁与同学们在2015年哥大新闻学院毕业典礼上合影

 

对于自己的母校,陈莺迁并不吝于赞美。她感激于交大提供给她的平台和资源,感激于交大同学和校园氛围的淳朴,感激于交大是自己故事的灵感源泉。

“那你有什么想对交大学弟学妹们说的?”作为一个正在和很多低年级同学一样处在迷茫期的学妹,我忍不住问。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多参加学生工作和实习、出国准备尽早做……我开始期待一个并不一样的答案。

陈莺迁的回答很简单,“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她说,与其迷茫焦虑,不如立刻尝试,多尝试自己感兴趣的一切,但是尝试结束选定了自己的方向,就一定要坚持,坚持,一直坚持,你会收获属于你的成果。

我忽然想起她曾经的一段自述,“我开始深切地感受到画面能够代替文字讲故事,纪录片即是一种语言。它比其他任何一种叙述新闻的表达方式都更具备包容性和可能性。而我们的国家正处于一个剧烈的转型期,一个急需深度的视觉报道来见证,和推动必然改变的阶段。中国有太多属于主流群体的记忆,而边缘人物的记忆一直缺席,即便在当下的中国,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群在社会中缺少一定的发言权,但我愿意,也将努力在今后用镜头留意关心他们的动态,同步的观察和记录,将变化中的中国介绍给世界。”

这是她的初心,这是她的始终。她的老师姚欣保教授两年前在她留学哥大的推荐信里这样写道:“她的识见、多才多艺、对多元文化的执着进取和在新闻方面的极高天赋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陈莺迁在纽约的大雪之中拍摄



 

(撰稿:肖怡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