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奇点之后,人类如何与机器交流——《解放日报》刊登我院牟怡老师新书评论

阅读:13039 发布于:2017-07-24 16:55

    在2017年初上映的科幻电影 《降临》里,人类语言学家和物理学家穷尽心思,试图破译外星人发出的讯号。这是人类一次全新的思考和探索,与一个全新文明进行初次接触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到合适的沟通方式。
  很多科技预言家,试图揭示当今方兴未艾的人工智能的某种本质——一个新的机器文明正在崛起。KK(凯文·凯利)在其《科技想要什么》一书中,把目前人类所创造的所有技术看成一个整体。它就像是一个新的生命形态,而不仅仅是人类的工具或者延伸。尤瓦尔·赫拉利在年度现象级作品《未来简史》中,更是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人工智能正在崛起,人类正在通过生物科技、基因工程等技术改变我们自身,少数智人将进化成新的文明群体——神人。
  奇点临近,雷·库兹韦尔已经为计算机智能全面超越人类规划好路线图了。人类可以做何反应?这其中,必将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与新的文明体系沟通和交流?上海交通大学牟怡教授在其最新出版的《传播的进化》一书中,探讨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交流的问题。这本书的基本假设是,人工智能学会了人类的语言,并以此作为沟通的方式。目前,我们与Siri、小冰的沟通,还处在非常浅的信息传递阶段。未来,人类和人工智能的关系会更进一步吗,会相互信任吗?人类是否可能真正在精神上爱上人工智能?
  问题会有很多,作者探讨了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会改变人类交流的体验。第一,人工智能无需面对生命的生老病死。它会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成为最好的陪伴者、倾听者。但人类是否会产生羡慕、嫉妒乃至恐惧的心理呢?继而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一旦我们以某种方式终结了人工智能,会陷入伦理上的问题——我们究竟是弄坏了一台机器,还是杀死了一个机器人?法律上又会如何裁定?人类与人工智能信任的底线和边界该如何确立?第三,如果把人工智能看成类同于人的智能生命,是否会重新定义人格乃至人性?尽管,按照现有的技术水平,机器人只能进行情感的识别,还不能拥有情感。但“后人类”、“生化电子人”的出现,依然挑战了“人”的传统认知。也许,人工智能根本不需要人类的情感和人格。萨特说:“我看见自己是因为有人看见我。”人工智能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人类身上的人性特质。
  可是,如果机器没有和智人实现良好的沟通,会不会坠入《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在宇宙这片黑暗森林之中,人类就像一个猎手,一旦发现其他文明,就会开枪消灭它。他人即地狱,是永恒的威胁。
  在这个奇点临近的时候,时代抛给我们的问题,远远超过我们能回答的。
  《传播的进化: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人类的交流》
   牟怡
   清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