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从报道特朗普当选到专访联合国秘书长——来自我院优秀毕业生凤凰卫视联合国记者陈莺迁的故事

阅读:45383 发布于:2019-05-09 14:28

2019年3月25日,上海交通大学59599aa美高梅(中国)BinG百科2014届新闻与传播系毕业生陈莺迁回到母校,在闵行校区东上院309教室开展了主题为“从交大到哥大 从上海到纽约 从中国学生到联合国记者”的经验交流讲座。

东上院可容纳百人的309教室里,座无虚席,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汇聚一堂,聆听陈莺迁作为一名联合国最年轻记者的精彩故事。

1.jpg

3月25日晚讲座现场合影

 

联合国里的年轻记者

陈莺迁从进入凤凰卫视担任出镜记者的偶然契机谈起,当时她离从哥大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还有两周时间,接到凤凰卫视的通知电话后,便立刻收拾好行李,连夜去往360多公里外的华盛顿。在华盛顿工作了一个月之后,她又捎上来时的行囊,回到了学习和生活了将近三年的纽约,正式开启了驻纽约、驻联合国记者的职业生涯。

凤凰卫视给当时才工作一个多月的陈莺迁布置了两个任务:一、一个人负责每天报道联合国两条新闻;二、为凤凰卫视在联合国争取到媒体席位。

没有耐心指导的前辈,没有并肩作战的同事,甚至都没有足够磨合的适应期。她单枪匹马上阵,采写编拍剪全是自己一个人来。凤凰卫视在给陈莺迁极大空间的同时,也给了她极大的挑战。

2.jpg

3.jpg

陈莺迁在2018年联合国大会上采访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王毅

4.jpg

陈莺迁采访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先生

5.jpg

陈莺迁专访美国第十八任交通部长赵小兰女士一家

6.jpg

陈莺迁采访时任中国驻联合国大使刘结一先生

 

作为联合国里最年轻的记者,陈莺迁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了周遭的新环境,她像一块柔韧的海绵,每分每秒都在汲取和消化新内容。一般公众对于联合国的了解或许只是海面上的冰山一角,九成九的水下冰山才是支撑起足够专业的新闻内容的关键和基础。陈莺迁也不是没有苦恼过,联合国作为各国博弈和角力的多边舞台,内容广博杂,除了需要储备各国外交、内政、经济、民生、宗教、文化等背景知识,还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挖掘个中关键与各国的侧重点。为了相关采访,她下功夫研究过整整几百页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采访过联合国里多位大使和机构人员,奔波在不同城市,雕琢于幕后台前。这样的生活状态,于陈莺迁来说,是家常便饭。

7.jpg

陈莺迁主持2016年联合国中国海外企业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会

8.jpg

联合国秘书长访华前接受媒体采访,陈莺迁代表凤凰卫视采访与报道

 

2016年11月8日,美国大选终极厮杀开启,加入凤凰卫视刚半年的陈莺迁全程负责特朗普造势现场报道。为了这天美国大选投票日的全程报道,她准备了厚厚的资料,从投票日当天凌晨6点一直连轴转工作到第二日凌晨3点。在纽约街头的寒风中,她用一件红色大衣和六个热力贴御寒,进行着平均每半小时直播一次的现场报道。

9.jpg

陈莺迁作为凤凰卫视记者在美国大选日当天进行全程现场报道

10.jpg

11.jpg

陈莺迁(左二)及同事在美国大选现场,右二为专程从香港赶往美国的凤凰卫视总编辑、著名时事评论员吕宁思

 

如果说联合国议题、美国大选这样的事件还能有准备和协调的余地,那么突发性新闻报道就好比一道惊雷,顷刻间就逼人做出应变。2017年10月,美国拉斯维加斯发生特大性音乐节枪击案,陈莺迁半小时内赶到飞机场,搭上从纽约到拉斯维加斯、横跨大半个美国的航班。飞机落地十分钟之后就要连线直播。在被机场信号干扰的断断续续的嘈杂背景中,她冷静而客观地描述着机场不同寻常的冷清、紧绷的氛围,介绍着这座刚经历过恐袭的城市状况,为远在大洋彼岸的国人打开了实时了解美国的窗户,为华语媒体在国际上发声和传播影响力奔波忙碌。

陈莺迁说:“这份工作没有任何休假和个人时间。我刚刚开始工作时,听到电话甚至会感到惊恐。”然而,惊恐归惊恐,她始终敢于直面变数、未知和挑战。

她的韧劲和狠劲得到了回报。加入凤凰卫视的半年后,她成功地为凤凰卫视争取到了一个联合国媒体席位。这一年,她24岁,甚至还不满联合国工作人员平均年龄55岁的一半。

 

哥大校园里新闻学院的学生

讲座现场,陈莺迁和年轻听众们分享的故事,除了踏上社会正式成为一名记者后忙碌又精彩的故事,还包括在交大和哥大求学时的有趣经历。

自2014年从上海交通大学59599aa美高梅(中国)BinG百科新闻与传播系毕业后,陈莺迁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专业攻读研究生。哥大新闻学院作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新闻学院,有着极为严苛的入学标准,每年招收的中国学生不会超过10人。陈莺迁就读的那一年里,班上仅有她一位来自中国的学生。在同学年龄大都在三十、甚至三十五朝上的班级里,二十岁出头的陈莺迁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12.jpg

陈莺迁与同学们在2015年哥大新闻学院毕业典礼上合影

 

十个人的班级里,每个人的国籍都不同,或许这也正是美国社会“大熔炉”特点的体现。哥大的新闻研究生项目极重实践性,学生是记者,老师是编辑,学习内容就是报道新闻,作业反馈就是老师从观众的角度对所作新闻的点评。

需要她自学和自我探索的东西太多了:用非母语的英语写作,自己消化语法结构问题,和不同种族的人打交道,深入具有危险性的第一现场完成采编工作……“我在美国接触到的,始终是一个变化的世界,不管是读书还是生活。”陈莺迁这样总结道。

她的研究生毕业设计纪录片《Waack 4 me》,意在探讨Waacking这一舞蹈所折射出的种族问题、LGBT群体现状,以及个体在向社会自我表达时所遭遇的挑战等议题,陈莺迁和她的搭档追随三位背景、年龄、经历各不相同的主角,辗转于四座城市拍摄,创作历时一年。

在拍摄过程中,她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慢慢培养起主角们对自己的信任和接纳,还需要做好时刻调整计划的准备——在西雅图拍摄的那三天里,一场暴雨让42页A4纸的拍摄计划彻底泡汤,陈莺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和临时调整,以完成拍摄目标。最终,这部纪录片在2016年好莱坞国际独立纪录片电影节上,一举摘得最佳学生记录片奖和最佳文化纪录片奖两项大奖。

13.jpg

陈莺迁在好莱坞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学生纪录片奖和最佳文化纪录片奖

14.jpg

陈莺迁与拍摄搭档Ony在哥大新闻学院纪录片电影节上回答观众提问

 

给学妹学弟们的寄语

在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里,许多交大师生都踊跃提问,积极互动,提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未来规划和个人发展方面。当被问及“大一刚入学时应对未来有什么规划?”时,陈莺迁坦言这是一个被问到过很多次的问题,她说:“我自己那时都没有想过未来会做记者,感觉是命运选择了我。”

尽管陈莺迁大一的时候和许多大学新生有着一样的迷茫和未知感,但她很早便确定自己对文学和社科领域更感兴趣。通过在交大59599aa美高梅(中国)BinG百科本科的学习,她接触到了虚构类和非虚构类作品的拍摄和制作方法,确定了自己未来想要用电视语言生动表达并且客观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去做一些有影响力的东西。有了这个方向之后,她在上海电视台体育频道和上海纪实频道《大师》栏目实习,为之后的学习深造和职业生涯铺垫基础。或许最终的结果看似是水到渠成,然而这从来都离不开之前每一小步的选择与决策。

15.jpg

陈莺迁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

 

她鼓励在座的同学们多去尝试不同行业的实习,多去探索和体验不同的方面,确定自己喜欢和擅长什么,思考自己的性格适合什么样的工作,“未知是很正常的,已知才是不合理的。”

也有同学就媒体行业现状发起了提问,询问陈莺迁未来的媒体发展方向与职业选择建议。她给出的回答是“无论载体如何变化,媒体的本质还是内容为王。”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她认为,尽管新闻的叙述手段和传播渠道会变,然而电视语言在30年内还不会有很大的改变。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应该要有一个自我定位,在基础性工作极易被AI取代的时候,做出不容易被取代的内容才是关键,而这恰恰来自于自身的背景积累。


采访撰稿:肖怡云

采访摄影:俞珂静

图片提供:陈莺迁